第四百六十七章 荀爽老大人-《三国之争锋乱世》
第(2/3)页
荀爽从小好学,十二岁时即读懂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。当时的名臣杜乔见到他后称赞说:“可以为人师。”荀爽于是益发深思经书,乡里有喜庆丧吊,他不参加,朝廷有征召,他也不应。颍川郡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:“荀氏八龙,慈明(荀爽字)无双。”
汉桓帝延熹九年(公元166年),太常赵典推举荀爽为至孝,授任郎中。
他上书请求进孝道,行三年之丧,正男尊女卑之义,讲究礼制,“省财用,实府藏”,“宽役赋,安黎民”
,奏章送上后,就弃官而走。
后更遇第二次党锢之祸,荀爽便隐居海上,再南逃到汉滨,十多年间,以着书为事,被称为“硕儒”。
汉灵帝光和七年(公元184年),因黄巾起义爆发,灵帝刘宏被迫解除党禁。
党禁解除之后,五府(大将军、太傅、太尉、司徒、司空)都征召荀爽,司空袁逢(此处有误,或作执金吾)察举他为有道,荀爽都未应命。
到袁逢逝世时,荀爽为之服丧三年。时人往往效法他,成为风俗。当时的人,妻子死了,多不行服,虽然父母死了,也还有吊丧问疾的。又私自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后立名。
荀爽都引经据典论其正误,虽说不能都依他的改变,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。后来朝廷派公车征召他担任大将军何进的从事中郎。
何进怕他不去,迎荐他为侍中,但因为何进于光熹元年(公元189年)为宦官所杀,朝廷诏命便中断。
同年九月,董卓废少帝刘辩,立刘协(即汉献帝)为帝,此时董卓又征召荀爽。荀爽想逃避征命,但因官员催迫,不得不去,因此受任平原国相。
走到宛陵(今安徽宣城)时,又被朝廷追拜为光禄勋。在职三天后,于十二月戊戌日升任司空。荀爽自被征召的命令到位列台司之职,前后才九十三日。
初平元年(公元190年),关东义军起兵,董卓在惧怕之下意图迁都长安,他大会公卿商议此事。
当时太尉黄琬与司徒杨彪据理力争,荀爽看到董卓气盛,怕他一怒之下杀害二人,于是和缓地说:“难道相国是乐于这样做吗!崤山以东起兵,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,所以要先迁都,以对付他们。这正与秦朝和汉初的情况相同。”董卓怒气才稍平息。同年二月,荀爽随献帝迁都长安。
荀爽见董卓十分残暴,一定要倾复国家,他所推举都是一些有智谋的人才,准备与他们一起图谋大事。他也与司徒王允及董卓的长史何颙等为内谋,因病不幸与同年五月逝世,享年六十三岁。
可以说,荀彧对于大汉的忠心,都是受了他的影响。
荀爽、荀彧真的就是大汉的大忠臣了。
就连荀攸、荀湛等人都比不上他们两个。
第(2/3)页